张修齐为什么不出名(张修宇是谁)

2023-12-29 20:16

试试吧,可能有效果,通过压强使之畅通,用空的矿泉水瓶往下压。找到是那个孔堵的用软电线之类的东西去捅

我认为整个汉末三国时期张鲁就是最聪明的人,他“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选择是明智的,事实也证明其结局是相当不错的。从刘璋的下场,就可以反衬出张鲁的高明之处。01张鲁(?—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雄据汉中近三十年,后投降曹操,官拜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万户。张鲁去世后谥号为“原”,葬于邺城东。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张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有观点认为张鲁是《老子想尔注》的作者。张鲁的结局张鲁是天师道教祖张陵(张道陵)之孙,在其父张衡死后,张鲁继为首领,继续推行其道。他利用关东诸侯混战无暇顾及的时机,经营汉中一带,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成为割据汉宁近三十年的军阀。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亲率大军十万西征汉中。张鲁审时度势,做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选择。张鲁投降曹操之后,曹操任命其为镇南将军,以客礼相待,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皆封列侯。曹操让自己的儿子曹宇娶了张鲁的女儿为妻。曹操将张鲁及家属带回邺城居住。张鲁死后谥号原侯,葬于邺城。其子女都有不错的结局:张鲁有几子各有说法,最多的是裴启《语林》中所言十子 ,而《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所载的《大道家令戒》 则为七子,其中有五子被封侯。赵道一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则有明载七子之名 。三国志中则只言张鲁投降时已有五子 。张富:字元微,长子,辟丞相掾给事,黄门侍郎,历汉中太守,封昌亭侯。久之,得道,尸解而去。《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中作张滋。张广:字嗣宗 ,《太平御览》引《魏志》所载为次子,《张氏全谱》作张旅历。张鲁(叶雄三国人物谱)张永:字龄宗,三子(一云为次子),或与张广为同一人。历奉车都尉议郎,封楼亭侯,得道尸解。《事林广记》、《张氏全谱》中作张永历。张盛:字元宗,四子(一云为第三子),魏初至鄱阳入龙虎山传扬道教,四方学道者日众。道教历代天师均在江西龙虎山传教即自张盛始。《事林广记》、《张氏全谱》中作张盛历。张溢:字立宗,五子(一云第四子),仕历牙门将军,驸马都尉,讨寇将军,汉中、南郑太守,阆中侯。久之,得道尸解,《事林广记》、《张氏全谱》作张溢历。张巨:字儒宗,六子(一云第五子),仕历侍御史、安南正参、义阳太守。久之,得道尸解,《事林广记》、《张氏全谱》作张巨历。张梦得,字文宗,七子,历谏议大夫、宗正,得道尸解。其他三子,名不详。女张琪瑛:张鲁之女,后来嫁给曹操之子曹宇。一说因眷恋马超,未嫁入曹家,于汉中一带继续传承父亲的遗志,通称为张鲁女,现存有张鲁女墓。另有九女,未详。02看一下刘璋的结局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派兵征讨张鲁,益州牧刘璋心中害怕,听从张松之言,派法正率部队迎接荆州刘备。刘璋主簿黄权劝阻说“刘备天下枭雄,如果以部下对待他,就无法满足他的心愿;如果以宾客的身份对待他,一国不容二主,这不是摆脱危险的好办法。”刘璋从事王累把自己倒吊在益州城门上劝阻刘璋,刘璋都不采纳他们的意见。刘备到达涪城,刘璋亲自慰问,并资助大量物资。刘备的军师庞统给出了上中下三条攻取益州的计策,刘备采用中策,进驻葭萌关。张松的哥哥广汉太守张肃害怕刘备进攻,于是告发张松引导刘备入川的真实意图,刘璋与刘备翻脸,经过三年苦战,214年刘备包围了成都。官吏百姓都想抵抗,刘璋说“我父子在益州二十多年,没有给百姓施加恩德,却打了三年,死了许多人,我怎么能够安心”。于是开门投降,部下没有不哭泣的。刘备把刘璋迁到荆州公安县,将财物归还他,再佩振威将军印信。219年,在关羽北伐襄樊之际,孙权派遣吕蒙,陆逊袭取荆州,刘璋因此归于东吴,被孙权任命为益州牧,居住秭归,约在221年去世。03明智的选择从张鲁和刘璋的结局而言,就看出张鲁是多么高明。一般把刘璋请刘备入川称作引狼入室。刘备是不是传说中那么仁德,或者说如此不仗义,是另一回事。但就刘璋而言,可见其愚蠢,相比张鲁,就差得太多了。可见张鲁绝不是一怒之下说出“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而是深思熟虑的。既然自己做不了老板,跟谁打工不是打工哦!起码要选择一个靠谱的老板才是哦!张鲁不仅自己能够善终,而且乘机把五斗米教发展到中原和北方地区,并一直流传下来。到了元朝武宗时,还追封张鲁为“正一系师太清昭化广德真君”。如果刘璋,刘表之流,能够像张鲁一样聪明,做出明智的选择,汉末时期的走向又将会是如何呢?

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以汉中为发祥地,筑坛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统一天下,成就了汉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汉朝、汉人、汉族、汉语、汉文化等称谓就一脉相承至今。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老将黄忠在汉中定军山下刀劈夏侯渊,骁将赵云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定军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这里是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里、四大发明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和葬地,三国大将魏延葬地。韩信、诸葛亮、曹操等帝王将相曾在这里建功立业,李白、杜甫、陆游、苏轼等伟大诗人曾探访、辗转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并留下了瑰丽的墨迹诗章。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于年代久远,均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秦汉时期秦朝时设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汉台区。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势力角逐中国大地,鸿门宴之后,刘邦向项羽称臣,项羽封其为汉王,《史记》中记载,刘邦颇为失落,谋士萧何劝慰:“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刘邦在汉中时期韬光养晦,采用张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拜韩信为大将,后突袭拿下三秦地区,和项羽一争高低,史称“楚汉之争”。刘邦最终取得军事胜利,因其原封地在汉中,称汉王,故迁都长安并建立中央统一封建王朝后,称汉朝,刘邦亦称作汉高祖”。今日中国“汉族”即得名于汉朝,汉中乃中华汉人称号的古发源地,并留下大量汉朝时期文物古迹,如拜将坛(刘邦拜韩信处)、古汉台、栈道等。西汉武帝时期,城固人张骞出使西域,成为丝绸之路兴起的标志事件。东汉、三国时期东汉以后,汉中郡曾先后称为汉宁郡、梁州、汉川郡、山南西道、兴元府、汉中府、汉中道,而南郑之称,除在西魏废帝三年至隋大业年间(554年-605年)一度改为光义县外,南郑之名一直为历代朝廷沿用。西晋政权动荡后,归于成汉。桓温平定蜀地后,复设汉中郡,属梁州。下辖八县:南郑、蒲池、褒中、沔阳、城固、西乡、黄金、兴道。没过多久,被前秦征服。东汉末年政局动荡,巴郡少数民族起事,攻入汉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张修起义,响应黄巾起义,攻巴郡、入汉中,兵败归附刘焉。熹平年间(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汉中传播。后来张鲁除掉张修,在此建立持续达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后投降曹操。由于其入蜀门户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刘备入蜀后很快成为曹操和刘备激烈争夺的地区。后来刘备取胜,称汉中王,蜀国即占据此地,现今仍遗留有大量三国古迹,如武侯墓(诸葛亮墓地)、武侯祠、马超庙、定军山、虎头桥(魏延斩首之处)等。诸葛亮去世后,汉中复被魏夺得,设梁州。后魏灭,西晋政权建立。随着政局变动,汉中的归属也开始在政权更替中反复变更。先后归属西晋、东晋、宋、齐、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权。南北朝、隋唐南北朝时为汉中郡,领南郑、汉阳、城固三县。后周改汉中为汉川郡。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年,州废,改为汉(中)川郡,统领八县:南郑、西、褒城、城固、兴势、西乡、黄金和难江。隋大业八年,移县理郡西城南,临汉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筑。唐初,改汉川郡曰梁州,开元中因梁、凉声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宝初年,又改为汉中郡。唐德宗于兴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乱汉中,六月,叛乱平定后返长安,并以其年号改汉中为兴元府,领五县:南郑、褒城、城固、西、三泉,余地为金、洋、凤、兴四州。五代时期,先后成为前蜀、后唐、后蜀政权的领地。宋元时期北宋平后蜀,仍为兴元府,领南郑、城固、褒城、西四县。北宋时汉中商税收入仅次于开封、成都等地,居全国前列。南宋时成为边陲重镇,增设廉水一县。余地为沔、金、凤三州。元代为兴元路。明清时期明洪武三年,改为汉中府,领两州:金、宁羌,统辖十四县:南郑、城固、洋、西乡、褒城、凤、沔、略阳、石泉、汉阴、平利、洵阳、紫阳、白河,其中南郑为附郭。知府费震在宋城基础上对汉中城进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汉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设汉中御守千户所,十三年改为汉中卫,领左、右、中、前、后五所,隶属陕西都司。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于此地,并在城内建明瑞王府。经过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规模宏大,院落相连,楼台相望,亭阁错列。东连莲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场粮库,北抵城墙基,并将北城墙向北移二十步。面积约占当时汉中城三分之一。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进攻陕西,张献忠也配合夹击。起义军占领西安后,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难。留在汉中的豪华王府,被当地人拆除,一抢而空。清康熙年间,王士祯《瑞王故宫曲》这样写道:“往日朱门帝子家,柴车一去即天涯。平台宾客今何处,零落小山丛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莲花池及琉璃照壁,还有铸“飞天”、天龙”等图案古铜钟,现存古汉台,花园旁太古石,存于汉中市图书馆。1863年春,太平天国扶王陈得才、遵王赖文光、瑞王蓝成春、启王梁成富等率部西进,与清军交战,同年8月攻克汉中,杀南郑知县周蕃寿,后被清军镇压。民国时期民国建立后,汉中成为入蜀交通枢纽进行重点建设,中日局势紧张后,成为战略物资的转移站,在战前物资人力以及文物转移入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七七事变”后,前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天津国立北洋工学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组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2月迁至汉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设城固考院小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8月原北平师范大学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5年后迁至兰州。而国立西北大学则迁回西安复校。抗日战争期间,汉中属于第五战区辖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李先念、徐向前、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万里、宋健、陈慕华、彭佩云等都亲临汉中视察,江总书记“兴汉中,奔小康”的题词,成为激励汉中人民阔步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8米。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至清代,台内陆续增添了不少景观,首先是“望江楼”,它为汉台添增了辉煌与雄伟。古汉台的精华所在是“汉魏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它们属于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汉魏摩崖刻石,被喻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 我对汉中有印象还是拜三国演义所赐,张鲁的五斗米道和黄忠的定军山。很出名

谢谢邀请。分裂的意思是指裂开,也就是把整个事物分开。题主提到的孙权和刘备的武装割据,那必然是要对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或者国家举行分裂活动,形式是以军事行动为主。试问,刘备和孙权抗拒了是哪一个国家,分裂又是哪一个大一统王朝?可惜不是。东汉王朝在黄巾之乱中就已经名存实亡了,地方的豪族为了抵御黄巾军割据自保,而流民和平民不断发生起义事件。黄巾起义基本摧毁了东汉王朝对于地方控制,其中之一就是豪族的自保。我们在《三国志》中可以不断地看到这样的记录,比如曹操的贴身护卫许褚原本就是沛国一个聚众自保的豪族,他当时武力超群,屡次击退贼寇,由此大批人投靠许褚,聚集在许褚修建的坞堡里,最后许褚在曹操来江淮时投靠了曹操。再比如曹操手下李通就是一个游侠,他靠着自己的声望,在黄巾起义之后拉出来一支队伍,最后曹操迎接汉献帝,李通投降了曹操。在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可以说东汉王朝虽然朝廷的框架还在,但是底层社会实际上已经崩溃了,朝廷的政令根本无法下达和执行。而豪族自保的原因是频频发生的农民起义和战乱。黄巾起义后,战乱还在,在河北有张牛角和褚飞燕率领的起义军,起义军被击垮后褚飞燕改名张燕逃入太行山,他们最后如同山寇盘踞在绵延400多公里的太行山区,频频攻打太行山周边的郡县,朝廷无力征剿,最后是张燕主动要求投降,汉灵帝才派人封他为平难中郎将。在黄巾起义期间,东汉汉朝的其他地方也发生大乱,东汉王朝无力平定。巴郡的张修以五斗米教在巴郡发动起义。西北的凉州的北宫伯玉联合先零羌造反,又加入了边章、韩遂,最后凉州的叛军攻杀护羌校尉伶征、金城太守陈懿,西北一片大乱,战火绵延至关中,朝廷屡次征剿屡次失败,最后马腾,王国加入叛军,凉州彻底沦陷,叛军主攻关中,最后是皇甫嵩在关中驻军抵御了叛军的行动。而东汉王朝的东北一带,渔阳人张纯联合同郡的张举起兵,他们攻杀右北平太守刘政、辽东太守杨终、护乌桓校尉公綦稠等人。自称天子,攻打幽、冀二州,而且处于东北的乌桓人也加入了这次叛乱,使得叛乱愈演愈烈。同时并州也爆发了叛乱,匈奴休屠部略西河郡,杀郡守邢纪,与南匈奴左部会合。这时候黄巾军余部郭太等人在西河郡白波谷起兵,攻打太原郡、河东郡。匈奴和白波军联合在了一起,并州的叛乱也十分凶猛。东汉王朝在汉灵帝去世的189年,帝国内的叛乱此起彼伏,东汉王朝根本无力镇压,光是为了平定凉州的叛乱,就花费了帝国军队的主要精力。农民起义和异族叛乱直接造成豪强割据,豪强割据则演化为一个个小军阀,小军阀使得东汉王朝的底层控制力崩溃,底层控制力的崩溃使得东汉王朝的威信扫地,所以东汉王朝的崩溃就已经是必然。在190年,洛阳爆发外戚和宦官的火并,维护皇权的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崩溃后,虚弱的士人无力对抗拥有军队的董卓,董卓窃取东汉王朝的中央大权,但是这引起了士人的不满,最后在191年,反对董卓的士人组建了关东联盟攻打董卓。此时的东汉王朝已经已经崩溃,国家四分五裂,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也就是东汉末年绵延至西晋时期的长期战乱时代。刘备和孙权,曹操都一样的割据者,三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区别。曹操本人就是一个割据兖州的军阀而已,谈不上对于汉室有多么忠诚。在曹操割据兖州时,当时的汉献帝其实派遣金尚前去担任兖州刺史,但是金尚被曹操驱逐,被迫向南依附袁术。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对于东汉王朝的真实态度。曹操在前期团结是忠于自己的士人和自家宗族势力,但是曹操在中原进一部分发展的时候,要扩大势力范围,这使得曹操在荀彧的建议迎接汉献帝,以此来拉拢那些忠于汉室的士人群体和小军阀势力,正是曹操在政治决策上的成功使得曹操团结了荀彧为代表的颍川士人团体,最终在北方战胜了袁绍,从而统一北方。由于势力庞大,曹操才有了一统天下的想法。这是北方割据势力。刘备也一样,刘备本人曾经割据徐州争霸一方,在这里刘备培养了自己的势力,而且他本人也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正如刘备向诸葛亮所说的:“孤欲伸大义于天下”。他本人决不甘心沉沦人下,在北方刘备一直反对曹操的,所以他的身边聚集一些有相同信念的士人和军队,在荆州期间,刘备大力招揽荆州的人才,比如诸葛亮、庞统、马良,马谡等人,也成立自己的军队,曹操南下的时候,荆州不愿意屈从曹操的士人团结在刘备身边,最后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此后占据益州,成立蜀汉政权。而且蜀汉政权一直是曹魏的敌对势力,在刘备和诸葛亮时代一直想要北伐统一天下,这也是一个割据势力。孙权本人承继兄长孙策的势力范围江东,而且江东是由淮泗流域的士人和武将建立在江东的政权,主要的军事力量是掌握在淮泗武人的手中,这些人征服江东之后,获取了大量的利益,比如世袭的庄园和士卒,所以他们急于保护自己的利益,并且他们也有向外进攻的欲望,以求取更大的势力,所以在孙权时代的前期,江东的淮泗武人征服了江东,荆州,交州,并且数次前去进攻合肥,但是淮泗武人集团衰亡,江东本土士族开始掌握政权,这才使得东吴扩张的欲望下降。所以孙权的背后有淮泗武人的支持,他们是反对曹操的主力军。我们可以看到曹操,刘备,孙权都有各自的集团势力支持,赤壁之战正是这种反对曹操的孙权势力和刘备势力两者直接的决战,但是这场战争的结局是曹操势力的失败,这证明了曹操根本无力统一天下,天下三分已经是定局。曹孙刘他们三人最后都是在各自势力集团的支持下占据了一方地盘,最后成立自己的国家,就是魏蜀吴三国的由来,也是三国名称的由来。在三国时期,蜀汉势力一直发动北伐试图一统天下结束天下的割据情况,这才是诸葛亮,姜维等人北上的原因,他们致力于消灭曹魏,一统天下。而当时和蜀汉联手的是东吴,双方从东西两个战线发动对于曹魏的攻击,试图消灭曹魏,但是很可惜这样的行动并没有获得成功。同样曹魏在曹丕时代三度进攻东吴,也是认为东吴才是曹魏一统天下的阻碍,所以试图进攻东吴进而统一天下。在魏明帝时期也发动了征蜀计划,只是由于连绵的大雨而失败。可以说三方势力都是为了一统天下而努力,并没有满足于割据一方。这是英雄的时代,所以后世才会怀念这个时代。而非痛骂这些人。

相关文章

张修齐为什么不出名(张修宇是谁)